近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看空”宁德时代,并将其股票评级降至“减持”。唱衰“宁王”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阳谋”?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摩根士丹利第1次“看空”宁德时代了,早在2018年年底,摩根士丹利就开始“看空”宁德时代。2021年5月31日,摩根士丹利更是将其股票评级下调至“低配”,可事与愿违,宁德时代股价非但没有大跌,反而当日大涨6.03%。
(资料图)
2023年6月,就在摩根士丹利继续“看空”宁德时代时,SNE Research发布了一份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4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82.5GWh,同比增长49%,延续了自2020年第3季度以来的增长趋势。
从全球动力电池TOP10阵容来看,韩国动力电池厂商(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全球市场份额为23.4%,同比下降2.8%;日本动力电池厂商(松下)全球市场份额为8.2%,同比下降9%。
相比之下,只有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的全球市场份额保持增长状态,从去年同期的55.6%增长至62.3%。其中,宁德时代继续强势领跑,其占全球市场份额已从去年同期的34.4%增至35.9%。
就是这样一家连续6年称霸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且占据全球超1/3市场份额的企业,如今为何不被资本看好?或许是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和《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影响,部分投资者担心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口扩张计划存在风险。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成“拦路虎”?
不久前,一则宁德时代与特斯拉即将“分手”的小道消息瞬间传遍全网,随之一同蔓延的还有,宁德时代出口到美国的电池被美国海关扣押。
当然,宁德时代的官方辟谣也十分迅速,针对流言蜚语,宁德时代作出回应:目前与特斯拉的战略合作关系没有发生变化,会持续深化和提升;所谓被美国海关扣货,经核实,没有相关情况。
虽已澄清,但却反映出宁德时代在增量市场上的拓宽困局,尤其是海外市场。
其实,宁德时代只用7年时间就做到全球“老大”,除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外,还要得益于出口战略的积极布局。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宁德时代不仅要配套国内车企,还要配套国外车企。今年1季度,宁德时代海外市场出货量已超全公司总出货量的1/3。”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孟祥峰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如是说道。
可见,海外市场是宁德时代长久保持行业竞争力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政策出台,在倒逼汽车制造业回归北美的同时,留给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的时间也不多了。
根据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汽车制造商要想获得全额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不仅要满足车辆必须在北美制造的要求,汽车电池的大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也必须来自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这无疑限制了宁德时代在美国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动力电池厂商以后都很难再向美国市场出口动力电池了,加之潜在的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甚至有人担心宁德时代会步华为后尘,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
其实,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宁德时代早有应对之策。今年2月,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正式官宣“联姻”,合作模式是福特出资35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立磷酸铁锂(LFP)电池工厂,而宁德时代则为这座规划年产能高达35GWh的电池工厂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持。
换言之,宁德时代选择用输出技术的方式“曲线”进入美国市场,作为国际巨头,技术创新永远都是宁德时代立足行业的最强武器。就连《纽约时报》也评论道:25年前,中国热切要求美国汽车制造商将他们的投资和专业技术带到中国;如今角色发生了互换,为了在迅速变化的全球汽车市场中生存,美国最著名的工业巨头之一开始向中国寻求技术了。
“尽管我们海外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但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国外法规满足起来并不容易。”如何保持企业长久竞争力,孟祥峰总结出4点:一是靠品质,不能靠打价格战;二是要合规,尊重当地法规;三是要共赢,给客户创造价值;四是要进行产能布局,而不是简单地卖产品。
欧盟《新电池法》是把“双刃剑”
自2019年起,欧洲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法规新政。孟祥峰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法规就是《欧洲绿色协议》,因为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后来发布的《欧洲气侯法案》、欧盟“Fit for 55”计划、欧盟REPowerEU计划以及欧盟《新电池法》等,基本上都是在《欧洲绿色协议》这个大框架下制定出来的。
孟祥峰还指出,作为全球首个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欧盟《新电池法》的一大重点就是增加了对电池碳足迹的要求,不仅设定了碳足迹的准入门槛,还附有很多其他条件,如供应链尽职调查、生态标签和“电池护照”等。
从欧盟《新电池法》推进节点来看:2023年发布碳足迹核算规则;2025年要求电池生产厂商公布自己产品的碳足迹值;2026年对动力电池企业碳足迹进行评级,并制定碳足迹分级标识;2028年进一步提高碳足迹准入门槛,高于阈值的则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相比之下,我国尚无明确的碳足迹计算标准,且缺乏统一管理,欧盟《新电池法》显然是对我国动力电池出口提出更高要求。“在法规上还存在一些挑战,但我们正在想各种办法进行解决。”孟祥峰建议,我国应加快制定锂离子电池碳足迹等相关国标和行标。
其实从整个电池产业上看,未来5-10年,全球降碳减排势必会进入攻坚期与窗口期,这对于动力电池产业的交付效率和交付品质来说,都会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欧盟《新电池法》或许并非刻意针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基于欧盟的高标准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不断完善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今年4月,宁德时代正式公布了自己的零碳战略: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如果说动力电池产业“前半场”是全面满足市场需求,那么到了“后半场”就是如何引领市场并向高质量跃升发展。显然,宁德时代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并希望成为零碳战略的排头兵,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零碳升级。